光影印迹 时代温故
时间极快速极轻易地便淹没了日常,
但是艺术创造却因此被判识和辨认,
因此为时间的流逝划出印痕。
记忆极易被时间剥蚀故往事难葆永恒,
但是电影却可以成为记忆的仓储,
从而将艺术化的日常永久留存 。
光影流动,情节展开,
电影成为了对抗记忆疲劳的良药。
影视映像,连帧转换,
我们从中看见历史,发现人性。
一部好电影,在导演的水平,
在演员的演技,在创作背景的宏阔;
一部好电影,亦在它可以用画面塑造人物,
让观众超越纯粹的、感性的视听,
不但“亲眼看见”,
而且触动心灵、引发思考。
1949年,是如此清晰的历史节点,
其意义不言而喻。
虽然时间一样从每个人的生活里流过,
从字里行间展开,
但是画面布满希望,
人们满怀期待。
1949年,多少人的奋斗与牺牲,
让时代浴火重生。
就像屈原在《国殇》里说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人与时代共进退,艺术以此为底色。
历经73年的奋斗历程,历史与影视彼此记录和佐证。
从195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到1963年《冰山上的来客》,
从1980年《戴手铐的旅客》到1996年《英雄无悔》,
从2004年《无愧苍生》到2014年《湄公河大案》,
从 2018年《归去来》到 2022年《人世间》,
那些跨越了岁月的光影记忆,
成为了最好的时代温故。
我们每天奔波,
路过熟悉的山水城镇,
路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我们在奔流的日常里过着平静的和平的生活。
73年,从满目疮痍的苍凉到万家灯火的繁华,
从曾经的农村包围城市到今天的全面小康、乡村振兴,
艺术的刻画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
展现历史,唤醒憧憬,
让路过平凡生活的我们感受到澎湃的潮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之际,本报本期推出特别策划《光影见证——73部影视剧见证73年奋斗历程 》,意在通过73年影视艺术作品的回溯,展现我们伟大祖国73年发展历程的不屈不挠,寻迹73年矢志不渝的奋进脚步。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辰刻画光影印迹。
风月相倚,激越的画面恰如时代笙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