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上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绣荷包》的三代传承人齐聚市群众艺术馆,分别用不同形式演绎了这首已经在沂蒙地区流传了500多年的民歌。据了解,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日前启动,《绣荷包》作为我市唯一入选项目,目前的录制、整理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绣荷包》取材于一首同名山东兰陵民歌,近30多年来,在公开场合已经很少有人再演唱这首老民歌。我市按照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要求,启动了抢救性记录工程。该项目的传承人谭清元老人已经88岁,在录制当天,也登上了舞台,用苍古、质朴的唱法,原汁原味地将民歌的魅力展现出来。该项目的传承继承人赵桂秋介绍说,在新时期《绣荷包》这首只有三段词的民歌有了全新的发展,目前已扩展出独唱、三重唱、表演唱、民乐合奏、“5+1”民乐等多种形式,在演唱方法、舞台表演、作品的韵味意境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创新,充分地表现了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
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志选介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启动后,我市通过拍摄纪录片和图片、文字记录、声音收录等手段,力求为后人留下一份详尽、全面的文化史料。我市也将以此为样板,加快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性记录。
同时,记者了解到,在对所拍摄的资料整理后,我市也会将《绣荷包》上报,争取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