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拳头叫“皮锤”,有一种用得小心叫“管计”,有一种女青年叫“识字班”,有一种清楚叫“村亮”…… [详情]
近几年,随着我市旅游行业的快速度发展,一些商户也瞅准商机,纷纷在景区里发展起来旅游经济。进入冬季就到了北方旅游的淡季,而景区内的商贩们的生意 [详情]
这一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为两男三女,即两人执鞭(也称花棍,又可当打狗棍),三人执洛子(竹板、撒拉机等),伴舞伴唱。伴唱中加入民乐伴奏,演唱的曲目多 [详情]
鲁南大鼓主要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乃群众喜好的民间曲艺之一。真正在苍山兴起,时间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盛行于解放前后,至今有140余年的历史。在苍 [详情]
30日上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绣荷包》的三代传承人齐聚市群众艺术馆,分别用不同形式演绎了这首已经在沂蒙地区流传了500多年的民歌。据了解, [详情]
莫氏绒绣主要分布于临沭县玉山镇境内,在夹谷山一带的黄峪村、镇武庙村、玉山村等。境内玉山、岷子山、双山等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林木葱郁,山中泉水 [详情]
褚庄村地处山东省三大平原之一的临郯苍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摄氏13.2度,年平均降水量902毫米,无 [详情]
郯城的琅琊草编,已有600年历史,它采用当地的黄草,纯手工制作,时尚美观,被誉为“环球所罕见”。 [详情]
说书是一种公众场合下的文艺活动,收费。说书的人,大都是在集市上出个摊子,围个场子。他们说的书,大都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今古奇观》 [详情]
20日是第四届茶博会最后一天,尽管天下着雨,但是仍有很多市民争相到茶博会上扫尾货,很多市民表示,期待下一届茶博会开幕。 [详情]
10月11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特产名吃“糁”热销。 [详情]
近日,蒙阴县界牌中学71岁的刘乃明凭着过硬的书法造诣和葫芦烙画技艺,成功在直径6厘米的葫芦上完成了书圣王羲之画像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兰亭 [详情]
4日,正值“十一”黄金周,与孟良崮景区人头攒动不相上下的是,山下七旬老汉董立厚与儿子打理的垛庄酱园。 [详情]
滔滔沂河,在沂蒙大地上奔流不息。流经临沂城区的沂河与祊河等三河交汇,形成了比杭州西湖还要大得多的沂蒙湖。 [详情]
9月12日,罗庄区文广新局、区民政局联合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组织开展的“孝老人 献爱心 文艺演出走进敬老院”活动走进褚墩镇,给敬老院的五保老 [详情]
2012年12月,山东省文化厅公示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鲁南苏北一带盛行的“黑虎查拳”被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成为第三批省 [详情]
“上冶的馒头——高桩的”,这是流传在费县境内的一句歇后语,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别人眼里或心目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上冶独有的一种风 [详情]
2006年1月11日,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沂蓬被一块美味却难啃的“大馅饼”砸中了。北京奥运奖牌设计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中央美术学院组成了一个设计小组 [详情]
苍山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 [详情]
史籍中可查,唢呐俗称喇叭,由波斯传入中国。明代散曲家王磐,在他的词《朝天子》中这样写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