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临沂讯 “探秘遗韵·青衿笃行”,助力非遗传承。7月10日-16日,济宁医学院“探秘遗韵·青衿笃行”志愿服务队来到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在这片孕育了吕剧、草编等特色非遗的土地上,队员们通过走访传承人、记录技艺流程、参与体验活动等方式,深入挖掘博兴非遗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校地共建展新篇,青春聚力启新程
7月11日,举行济宁医学院“探秘遗韵·青衿笃行”产学研座谈会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仪式上,湖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程成与服务队负责人宋慧敏共同为济宁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期待发挥各自优势,未来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智慧文旅、健康医疗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
图为程成与宋慧敏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潘浩泽 供图
柳编技艺映岁月,电商赋能开新局
服务队一行赴博兴县草柳编馆,参观体验各类编织品,感受草柳编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变与不变。解说员详细介绍每件展品的过去用途及蕴含的科学知识,使每位队员深刻领略每件展品的独特魅力。
关于产品创新,在走访尚东家居工艺品厂时,企业负责人特别提到,近年来通过电商平台的开拓,为产品销售打开了新渠道。
图为队员们欣赏草柳编织品。潘浩泽 供图
吕韵流芳溯本源,青春聚力续华章
服务队参观吕剧专题展中,系统了解了这门艺术从“扽腔”曲艺到现代舞台剧的演变历程。采访国家级传承人张传法时,这位老艺术家分享了坚守传统与融合创新的辩证思考。座谈环节中,队员们针对观众老龄化、传播形式单一等现实困境展开讨论,深刻认识到青年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的关键作用。
图为队员们采访吕剧传承人张传法老师。潘浩泽 供图
非遗课堂润童心,文化薪火传新苗
在滨滨学堂开展的非遗文化课堂上,服务队成员邵鑫茹通过生动讲解,带领孩子们探索草柳编等五大非遗项目。课堂采用互动问答形式,孩子们踊跃分享对非遗的理解。现场气氛活跃,孩子们在触摸实物、参与讨论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队员邵鑫茹与孩子们交流互动。潘浩泽 供图
经纬交织传古韵,虎韵千载承福瑞
服务队队员们深入生产一线,系统观摩从纺线、织布到成品的完整工艺流程,通过亲手操作传统织机,探索老粗布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在文化馆展台上,形态各异的布老虎静卧其间,神态各异,一针一线中延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队员刘岩松体验织布。潘浩泽 供图
葡园躬耕习农技,青春力行助振兴
队员们走进柳童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园区,分工合作帮助农户采摘并装箱成熟葡萄。队员们表示,要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图为队员们前往大棚参观种植作物。潘浩泽 供图
本次活动以非遗为纽带,将文化保护与民生服务相结合,既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非遗领域,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 祝皓月 弭宝全)